“18世纪俄国人的中国观”讲座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4-10-18      浏览次数:


10月14日晚,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主任阎国栋教授应邀为beat365网页版中文官网师生带来了题为“18世纪俄国人的中国观”的讲座。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徐琪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阎国栋老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从知识观念的形成到产生社会影响,在中华文化知识传播过程中什么影响了中国人观念的形成?带着这个问题阎老师开始介绍不同世纪的中国形象。首先,17世纪中期前认识中国的两条路线分为西北一线和东北一线,在这一过程中,喀尔喀蒙古的阿勒坦汗以及东北边疆少数民族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契丹湖、石筑城、大明、城墙等主题词或形象套语,集中反映了早期俄国人对于中国政治、社会及文化的认识。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上半期为来华使节报告时期,开始对中国进行一个初步描述,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没有起到较大地推动作用。接下来,阎老师重点讲解18世纪来自欧洲的中国形象。耶稣会士是最早传播中国形象的组织,首先传播了中国的儒学、政治制度,他们对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充满敬意,对贤明帝王和历代名臣的治国思想表现出浓厚兴趣,认为中国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之邦。但在西人游记中对中国形象的描写多为想象和杜撰,使在耶稣会士创立的中国形象的完美光环逐渐黯淡下来。同时,一些启蒙思想家又认为,中国是一个理想的国度,是一个开明的君主社会。总的来说在这个时期,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是混乱的。接下来阎老师继续讲解开明专制时期俄国政治文化精英的中国观,其中重点讲解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中国观,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本次讲座不仅让在场师生对不同世纪的中国形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并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俄罗斯汉学的研究热情。阎老师对学生们进行学术研究时提出了一些建议,指出要跳出目前的学术舒适圈,不能只局限于当下,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钻研,弥补研究中的遗漏边缘之处。最后徐琪书记进行总结,鼓励学生们要不断探索,深入研究,保持对俄语的学习热情,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文/李若欣 图/万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