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在路上】感悟・燕尾厝


发布时间:2016-08-01      浏览次数:

728日,beat365网页版中文官网“燕遇”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漳浦委员会和漳浦县赤湖镇山油村,先后与当地政府有关人员及知名古建筑工匠陈师傅就漳浦县燕尾厝古建筑的现状、保护及传承等情况进行访谈。

 

在当天下午的座谈中,实践队一行有幸与漳浦县文化馆张建阳馆长、漳浦县博物馆的林雪铭先生、漳浦县政协文史委陈叶纯副主任以及厦大1964级校友、燕尾厝研究者林建东先生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经过五天的实地走访、一线调研,队员们对漳浦县燕尾厝及古建筑遗址保存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对保护燕尾厝所面临的困境有诸多困惑。结合之前的调研发现,队员们在座谈会中积极提问,并与在场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热烈的探讨。经过座谈,队员们了解到当地政府已经高度重视燕尾厝的保护及修缮,不仅积极申遗,更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付出了大量努力与心血。尤其是之前走访的赵家堡、向阳居、诒安堡等古建筑,其保护和修缮现状均较为良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对燕尾厝的保护仍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对此,张建阳馆长道出了政府的无奈与遗憾。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漳浦县目前文物保护单位有1206处,其中国家级的有45个点,省级的有16处,县级的有100多处。古建筑的修缮和日常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这样大规模的古堡古宅的修缮所依靠的只有每年国家拨款的专项资金,十分有限。因此,可想而知文物保护所面临的尴尬境地。除了缺乏资金,传统工艺及民间手艺的失传,也对古建筑的修缮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古建筑遗址的保护还存在房屋所有权界定困难、村落分布散乱、民众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这些都深深困扰着政府相关保护工作的推进。 

 

为进一步了解燕尾厝建造工艺的传承情况,队员们特别走访了漳浦县赤湖镇山油村的知名古建筑工匠陈师傅。陈师傅告诉队员们,自己家中的四位兄弟都是靠修建燕尾厝古宅的手艺谋生的。早在80年代,由于建造过程中危险系数高、市场需求萎缩等原因,这门手艺的传承开始出现断层。此外,由于燕尾脊的建造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匠人多年的经验,没有固定的尺度标准,缺乏可供参考的书籍或教材,这门手艺难以推广。陈师傅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目前掌握这一技术的手艺人较为年轻的也已有五十来岁,找寻传承者成为当务之急。遗憾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愿意学习这些手艺,这令陈师傅感到心痛和无奈。

 

通过一天的深入访谈,队员们了解到目前燕尾厝保护的现状及困境。所喜的是,实践队得以见到如林建东老先生这样致力于研究、推广传统文化的带头人。林老先生正在编纂的《漳浦古楼》将为闽南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强大的推动力。正如他所言,国家正逐渐意识到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并给予更多的重视和保护,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文物保护与修缮工作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应是社会全体公民的义务,只有当社会能认识到传统文物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对文物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形成自觉意识,文物保护所面临的尴尬困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解决。实践队一行也深受感染,这也正是此次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将继续努力,力求实践出真知,积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建言献策。

 


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

队员们认真聆听

队员们与工匠们交谈

四位嘉宾


座谈会


合照